The second Bosi Youth Forum

博思青年学者讲坛第二场讲座成功举行
来源 ©复旦新闻网

2013年4月13日14:00,博思讲坛第二场青年学者讲坛在遗传楼后平房2118会议室举行。博思讲坛是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发起,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学生自主推选和邀请生命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大师讲坛)和优秀学生代表(青年学者讲坛)与学生交流的论坛。

此次青年学者讲坛邀请到了2012年吴瑞奖学金得主,中科院神经所杜久林课题组博士生穆宇和生化与细胞所惠利健课题组博士生黄鹏羽和大家分享科研成果与经验。

穆宇博士以“目遇之而为声”为题,为大家讲述了他在多感觉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工作。他以斑马鱼为模式动物,运用活体电生理记录、行为学检测、药理学处理等六种方法,揭示了跨感觉模态调节的神经机制。论文发表在《Neuron》等杂志上。演讲从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多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开始,如鸡尾酒会中的视听互作,粉笔写字时的听触互作等,并结合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的一些研究优势,展开多感觉相互作用的介绍。

之后,穆宇博士给了大家一些做科研的建议,首先就是对科研“虔诚”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不能有一丝的偷懒与懈怠,只有在过程进行中才能发现更多;其次是有一个好的社团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这也是我们创立博思的初衷,相信参与到博思的人都会从中学习到很多。

黄鹏羽博士则做了“体外诱导皮肤细胞转化为肝细胞”的报告,他在工作中通过表达三个特定基因成功将小鼠的纤维细胞转化为具有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样细胞,并利用该细胞治疗了肝衰竭小鼠。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成体细胞转分化为肝细胞,也是首次证明转分化获得的细胞具有体内功能,极具原创性和技术突破性,研究成果于2011年5月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 《Nature》上。

作为课题组的第一个学生,黄鹏羽博士在很多实验平台都要新建的情况下,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累积知识,跟导师积极讨论,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计划。实验过程中,如果直接把分化细胞与肝细胞的表达进行比较,在最初的实验中会发现几乎没有积极的成果。而如果以当时的最优结果为坐标,就会发现各种不同的转录因子组合差异非常大,从中选取最有可能的因子也就成为可行的。这也反映了实验者对于实验结果的一个乐观态度,那些悲观的实验者很有可能在最初的结果中错失机遇。

在科研过程中,阅读已有文献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当现有文献知识没有一个较好的标准或答案时,研究者自己提出标准也是一份重要的责任,而这需要相关知识的累积和足够的自信。黄鹏羽博士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一种转分化细胞是否可以认为是肝细胞的鉴定标准,这为后来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两位博士的演讲都非常生动,他们对科研积极热情的态度在演讲中自然而然传达给了观众们,激励大家在科研中认真虔诚,在科研中找到乐趣并乐观面对。在最后,讲座进行了听众抽奖,幸运观众得到了一份小小的奖品。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大家对这次讲坛非常满意,期待下次讲坛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