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th “Hui Feng Zhong Wen” lecture series

2014/10/31, 122328587

多读几本中国的好书——解读中文系 ——记第十届“惠风钟文”系列讲座之开幕式
来源 ©复旦新闻网

2014年10月28日晚6:30,中文系第十届“惠风钟文”系列讲座之开幕式“多读几本中国的好书——解读中文系”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6110教室如期举行。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座无虚席。主讲人郜元宝教授的到来,引得全场掌声热烈。

讲座伊始,郜老师阐述了自己对读书的基本态度。他从个人读书治学的经历讲起,讲到自己从“职业性”阅读转向“嗜好性”阅读的过程,风格轻松,平易近人,引发了大多数同学的共鸣。紧接着,郜老师强调,最好的读书一半是主动的欢喜的嗜好的,一半是带着职业意识的。读书疲倦时则应“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保持充足的睡眠,用最好的精神面貌来读书。

随后,郜老师比较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之道。从萧伯纳“最好少读书,而要多读人生这本大书”到鲁迅“如果不读书,去读人生这本大书,眼光和没有读过书的是无差别的”,从司马迁的“博而寡要,劳而无功”到尼采的“我所有的知识都是散步得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名人的读书之道也是各有千秋。由此,他分享了自己读书得出的结论:我们读书,应如明代小品文大家——张岱,拥有自己的“四书遇”。

接下来,郜老师论述了“列书单”的可能性。他认为,不必按部就班地完全按照书单读书,关键在于掌握读书的方法。所谓读书的方法,主要有二:读而有疑,疑在不疑之处;读而通透,与作者共徜徉,化读写为一物。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郜老师又列举了明传奇、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众所周知的例子,讲述这些书中常人所未发现的疑点,以教会同学们怎样读书。这样一谈,讲座内容深入浅出,老妪能解。

而后,郜老师就大家所关心的“中文系学生应多读理论书还是文学原典”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释:由于中文系同学读了太多理论,而较少接触原典,所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程设置还是以原典为主。当然,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也应该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来了解小说家的文学建构。就此,郜老师又列举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篇《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金庸先生的小说等例。他讲述了两部小说中有趣的情节,例如,金庸小说中与人身体相关的神奇武功,还有《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死后,作者看似完全忘了主人公而转向描写男主角的反常安排。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索,这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与魅力。

郜老师强调,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书,保持像鲁迅先生一样“随便翻翻”的习惯,形成广博的阅读面;又要力排众议,不要为别人所左右。即使是别人读的书,如果不合口味,我们也可以不读。即便是大家都不读的书,亦可以偶寄闲情“随便翻翻”。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在讲座的尾声,郜老师以汉代王充《论衡》中提出的读书四境来鼓励同学们顺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的四个阶段来逐步递升,最终达到读书的最高峰。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第十届‘惠风钟文’系列讲座之开幕式——《多读几本中国的好书——解读中文系》”圆满落下帷幕。讲座后,郜教授为热心的读者签名,并与讲座相关事务的负责同学进行了合影。

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愿本届“惠风钟文”学术周能为复旦的中文爱好者们开启崭新的世界,提升精神的境界,让中文的传统走进复旦学子的心灵。